沂源文博微课堂--沂源文物遗址系列(一)

前  言

 

  沂源,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城市,是一个具有丰厚文化底蕴和独特文化魅力的地方。这里是“沂源猿人”的发祥地,早在四五十万年前,沂源猿人就在这里播下了山东省境内最早人类文明的火种;这里有距今七八万年的人类活动遗址——“上崖洞”和“千人洞”遗址;这里有距今一万年的北桃花坪扁扁洞遗址,它更改了山东史前文化序列的顺序,成为东夷文化的源头;这里曾是齐、鲁、莒三国之要地,齐长城、铜陵关见证莒鲁会盟;这里有龙山文化时期到隋朝的东安古城遗址,历经几千年历史,开启了沂源的“城市文明”;这里是“牛郎织女故事传说”的起源地,历史铭记,千古传承……

  四五十万年以来的人类沧桑,使沂源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和人类文明。经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我县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6处,各类文物点共计276处。沂源博物馆馆藏文物6114件,其中二级文物26/套,三级文物217/套。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反映并折射了沂源地域文化的显著特征:古老的生命文化、浪漫的爱情文化、灿烂的青铜文化。

  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追梦新时代,中华儿女都应担起文脉传承者的重担,切实保护好我们共同的文化遗产,坚定文化自信,让中华记忆历久弥新。

 

沂源猿人遗址

 

地点: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南鲁山镇芝芳村西北

年代:距今4050万年

类别:古遗址

级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沂源猿人遗址概貌

简  介

 

  沂源猿人化石发现于沂源县南鲁山镇骑子鞍山东麓的一处石灰岩裂隙中,遗址面积约200平方米,地层堆积厚1-3.5米,分3-7层。1981918日在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198111月和19825月由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和省、市、县文物保护部门联合成立考古队,进行了两次发掘。共出土猿人头盖骨化石一块,眉骨两块,肱骨、肋骨各一块,牙齿七颗,同时出土了肿骨鹿、李氏野猪、巨河狸、犀牛、棕熊等十余种更新世中期的哺乳动物骨骼化石。

沂源猿人遗址发掘

沂源猿人遗址发掘人员合影

 

  沂源猿人遗址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迄今为止山东省境内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化石。“沂源猿人”化石的发现,是我国古人类考古工作上的又一重大发现,在全国按古人类进化年代当属第五位,按其分布当属第九位。“沂源猿人”的发现不仅填补了我国猿人地理分布的空白,而且对于了解北京猿人、安徽和县猿人同东北古人类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沂源猿人头盖骨化石

沂源猿人牙齿化石

 

  沂源猿人遗址对于研究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分布和古地理、古气候也有着重要意义,尤其对于我们东海之滨的山东在研究揭示古人类的发展进化、史前文化的开拓方面,展开了新的一页,提供了可靠的佐证。

洞熊下颌骨化石

肿骨鹿化石

 

1992年612日,沂源猿人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525日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标志碑

 

  2007年107日——9日,全国“沂源猿人”学术研讨会在沂源召开,此次会议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文博学院、山东省文化厅、山东大学、淄博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淄博市文化局、沂源县人民政府承办。20余位来自全国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古人类旧石器和史前研究的学术界权威专家学者齐聚沂源,对“沂源猿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研讨会充分肯定“沂源猿人”在全国古人类研究方面的学术价值和重要意义,它既填补了全国古人类地理分布上的空白,又为研究我国古人类的进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沂源猿人的出现,不仅揭开了沂源文明的首页,而且也推开了山东文明历史的大门,同时将沂源的历史文化渊源推到了四五十万年前。悠久的人类历史,不仅说明了沂源是山东古人类的发祥地,同时也是山东文明起源的孕育地。沂源猿人拉开了沂源文化、海岱文化、齐鲁文化乃至山东文化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