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源文博微课堂--沂源文物遗址系列(六)

织女洞

地址沂源县燕崖镇牛郎官庄村

年代

类别古建筑

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织女洞远景

 

简  介

 

        织女洞位于沂源县燕崖镇织女洞风景名胜区内,它始建于唐,兴盛于宋元,后经明、清历次重修。《沂水县志》云:“县西北百三十里,沂水经其东北崖畔,有织女洞,自顶至麓古柏森列,逶迤三四里,旧志名凤凰山,山有织女洞,临沂水,高峻险绝,莫敢俯瞰,转眺而北一瀑飞来,势若游龙……”。这里悬崖如削,巨石嵯峨,松柏倒挂,风光旖旎。悬崖下有小道直达洞口。沂河北来,势若游龙,流经山下,颇有“仿佛星河垂碧落”之感。沿阶而上进入洞口,洞门系二层楼阁式嵌镶在石壁上,青砖碧瓦造就,朱门绿窗巧夺天工,门楣上镌有“织女仙洞”四个大字。洞呈裂隙状,为寒武纪矽质岩溶洞穴。洞高8米,宽7米,深10米许。洞中有洞,左右相连,西北有一小洞,深不可测,洞中有一石鼓,击之有声,音韵深沉,织女塑像端座洞中,左侧有石砖砌成的织女梳妆台和寝室,洞壁前有一天窗,织女凭窗,含情脉脉,与牛郎隔河相望。历代多少文人墨客登临此山,写下了许多赞美和抒情诗句。洞南侧并立石碑两块,分别为明万历七年、十五年重修织女洞时所立,上刻“沂水县重修织女洞重楼记”,文曰:“志云,唐人聞箇中札札機聲,以故織女名舊矣……,对岸并起牛宫,扵是乎在天成像者而在地成形矣……”因此得名织女洞。洞中还有宋朝元丰四年辛酉四月十五日立的一幢石碑,上书“維大宋國沂州沂水縣積善鄉西李上保,衆善支立起碑……”可知洞阁建于唐、宋时,后又作重修。洞外平台处有碑两幢,其一为清嘉庆二十年立,系邑人王松亭题《蹬织女台》行草七律二首,笔法婉妙流利,诗境清新雅丽。另一石碑上刻有“与山并永”文曰:“故蹬斯台也,仰拱山翠,俯送沂藍,嵐光雲影,侵我襟袖,……”。石碑后面的天然峭壁上,刻有光绪二十一年沂水知县白锡元手书的 “钟灵毓秀”四个大字,高约四米,宽约一米,字体遒劲有力,古朴大方,且蓄意深邃。

织女洞

织女洞碑刻

七律《蹬织女台》

 

织女洞与牛郎庙隔沂河相望,这是以“物质景观”为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新的流传和传播形式,中国民俗协会理事长刘魁立认为:沂源先民巧妙地利用自然环境,将祖祖辈辈传承的神话故事,演绎到人间,把“故事传说”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惟妙惟肖,匠心独具,拥有如此众多的“牛郎织女”实物资料,并结合的如此完美,沂源全省第一,全国也非常罕见,是我国非物质文化中的优秀之作。

摩崖石刻

 

1997年6月19日被淄博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2月7日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8月份,沂源县组织召开了全国首届牛郎织女传说学术研讨会。2008年6月7日,沂源县申报的“牛郎织女传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4月沂源县被中国民俗协会授予“中国民间传说之乡—牛郎织女传说”。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标志碑